前陣子,突然發現清明節有4天連假,於是,攝影糰又蠢蠢欲動啦~
開會的結果,大部分都沒有攀登高山經驗的大家一致通過單攻雪山東峰為這次的主題,出糰人數13人。
雪山是台灣的第二高山,日據時代被稱做「次高山」,意思就是日本領土的第二高山。
和玉山一樣,雪山在台灣登山界中也有很高的人氣,位列台灣「五嶽」之一。
雪山東峰,又名「次高東山」,是雪山主峰向東延伸的稜脈上最東邊的一個獨立山頭。
雪山東峰就正好在雪山山道的半路上,大多是從武陵農場內海拔2140公尺的大水池登山口起登。
原本我們希望前一晚在武陵露營區好好的睡一覺,隔天就可以精神抖擻的登山去。
不過,因為連假的關係,帳篷區一位難求,最後我們只能睡在車上,在沒睡好的情況下,爬起山來顯得有些氣力不足,當天我走得好慢,不過,最後當然還是攻頂囉~嘿~^^
下面,就來看看過程中所拍的照片吧~
在雪山登山口服務站的停車場停好車後,大家就背上裝備,往服務站走去囉~
服務站是棟漂亮的木屋。
站內的人員請我們卸下裝備,因為出發前得先看一段雪山登山的安全宣導短片。
這時,服務站的大姐跟我們要入山跟入園的登記證明,沒想到,舍長忘了把申請好的入園證列印出來了,而因為我們前一晚凌晨才到武陵農場,又忘了去武陵警察隊申請入山證,所以我們一群人只能在服務站這邊等著舍長跟Anson去把入山證給辦回來,才能一塊兒進入登山口。
舍長他們大約去了一個多小時,等到快睡著了的我們,開始玩起了撲克牌,哈~
結果才玩了兩輪,服務站的大姊就把我們請進了簡報室先看簡報,我想,應該是我們太誇張大姐看不下去了。:P
沒想到大姊真的算得剛剛好,我們看到一半,舍長跟Anson就回來啦~嘿~
那就整裝出發唄~GO~!!^^
從登山口內拍服務站與大水池。
開走囉~
呃,一開始就都是階梯...... @@"
在高山行走很容易喘內,休息一會順便脫外套。
小G和G媽,G媽很厲害,比我們年輕人還有活力耶~
繼續往上走。
遇到平緩的步道總算可以輕鬆一下了。XDDD
山林裡的感覺好像與世隔絕一般。
志佳楊杜鵑,可惜沒遇到開花時節。
走了一段時間後,終於到了七卡山莊了。
七卡山莊是雪山山道上第一個宿營地,與位在7K處的369山莊同是攀登雪山的必經驛站,它原本是泰雅族人重要的獵場,稱做「KIKURU」。日據時代舊有的登山獵徑已經少有人走了,目前山友們所走的登山路徑,是民國58年時林務局為了配合救國團的雪山登山活動所開闢的登山步道。
休息、喝水、拍糰體照過後,背上行曩,繼續出發囉~
七卡山莊過後,開始一連串的之字形陡上路段,聽說連續有52個彎耶~@@"
發現楓葉。
還有這可愛的小花兒。
綠葉。
之字路段都在山林裡,其實走起來滿枯燥的,還好走到尾端開始可以看到風景了。
途中的休息點。
休息一下下,趕緊繼續趕路。
層層疊疊的山峰,好美~
喘...
然後,我們終於走到哭坡前的觀景台了,準備在這兒吃午餐。
我們的午餐,就是這一鍋,旁邊也在休息的山友還問說可不可以借他拍一下呢~大家就開玩笑的跟他說: 一碗50就好。哈~:P
蒙面俠彼得。
陪伴我們午餐時光的,是它,等會就要挑戰的哭坡。
哭坡旁圓弧形凹陷處就是「雪蝕斗」地形,可惜我沒有把全景拍下來,只拍到一部分。
雪蝕斗不是冰河造成的,雪蝕斗是冬季短暫積雪和長期反覆侵蝕而成;雪蝕斗是形成冰斗的最初階段,如果冬季短暫積雪變成長年不化的積雪,甚至出現冰河,那冰斗就要開始形成了。
哇~滿滿一碗~!
不過要先申明,這不是我自己一個人吃的啦~我和艾先生一起吃一碗。XDDD
吃飽飯,休息過後,繼續前進。
短短的時間,山上就開始起霧了。
來吧~慢慢走,不用哭~XDDD
這兒到東峰,就剩一公里了。
走了一段路後從上俯拍,感覺剛剛休息的第二觀景台好小一個呀~
這段路上都是堆疊的碎石塊,感覺像是山崩崩下來的。
霧中的峭壁。
途中遇到彰師大的學生,他們好大一團,好像有37位吧~
繼續走,就快到囉~
5K,看到這個牌子真開心。
中間靠右那白色的建築就是三六九山莊囉~
現在看山莊周圍都光禿禿的,聽說是發生過山林火災的緣故。
這兒看過去原本可以看見雪山圈谷的,不過現在被濃霧給擋住了。
我們的目的地在左邊,大部分的夥伴都已經攻頂了,就在上頭等著我們上去拍合照。XDDD
我們登頂時,就看到彼得已經架好相機在旁邊休息了。
耶~~我跟艾先生的第一座百岳!!
雪山東峰,標高3201m,有三等三角點(#6304),台灣百岳中排名第73。
(Anson: 舍長, 茶好囉~ 要喝嗎?)
(Anson: 來一杯吧~)
嘿~~走了那麼久,就是為了這時的喜悅~
很不顯眼的三等三角點默默的待在一邊。
拍了登頂合照後,大家就依自己的腳程往山下走囉~
等到全部的人下到登山口服務站休息了一會兒後,我們就離開武陵、趕路下山了,沒想到下山遇到大濃霧,連艾先生剛換的黃金霧燈都不太管用,在宜蘭用過宵夜晚餐,回到家已經半夜了。這趟旅程真是扎實呀~
(圖片來緣: 連志展著《聽看雪山》書中的地圖)
批ㄟ司:
台灣百岳導覽
台灣是全球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高山雄偉險峻。為了推展登山活動,1970年台灣省體育會山嶽協會時期籌組之百岳俱樂部,開始萌生選定台灣百岳之構想。由登山界的前輩林文安先生著手規劃,並於1971年中央山脈大縱走結束後,同其他數位岳界耆宿,數度磋商後,才告定案。
台灣百岳之選定以標高10,000英尺或3,000公尺以上,擁有奇、險、峻、秀,且山容起伏明顯的山峰,在地圖上註有山名,且有三角點者,為優先選錄標準。最後選定的台灣百岳名單,台灣五大山脈之首的中央山脈就獨佔了69座,雪山山脈有19座,玉山山脈有12座,而阿里山山脈和海岸山脈因高度皆不足三千公尺而未有任何山峰入選。
百岳所屬國家公園,計有雪霸國家公園-19座、太魯閣國家公園-27座、玉山國家公園-30座,共計76座。
(資料來源: 農委會林務局)
雪山群峰為傳統泰雅族生活領域,在泰雅語中稱為「Minma」。日治時期,依音譯轉為日文漢字,稱為「明間山」,大正12年(1923年)與雪山群峰一並改稱,為次高東山。戰後復名為雪山東峰。2007年6月3日,來自苗栗縣泰安鄉清安國小的6位泰雅族應屆畢業生特地登上雪山東峰領取畢業證書,體驗先人的足跡。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